阳明病发热汗多者,急下之;汗多则亡津液而内燥,宜急下以存津液。甘者可以补气,参、苓、术、草,皆甘物也;辛者可以治痰,半夏、陈皮,皆辛物也。
脾气不足以胜谷气,故恶食。师曰∶虚而不实者,苦以坚之,酸以收之;故用黄芩、芍药以坚敛肠胃;弱而不实者,甘以补之,故用甘草、大枣以补益肠胃。
经曰∶阳气有余,为身热无汗;阴气有余,为多汗身寒;阴阳有余,则无汗而寒。肺畏火,而制火必本于肾水。
外以生者此足太阴、阳明药也。病发于阴而反下之,则痞满,乃寒伤营血,邪结上焦,胃之上脘在心,故曰泻心。
有病此者,腹中雷鸣,水谷不分,小便滞涩,服涩药温药不效,灸中脘脐下数壮,燥热转甚,津液枯竭。其不能眠者,阳明之经属于胃,胃受邪则不能安卧,此其受邪之初,犹未及乎狂也。
或有不因新中风寒亦见恶风恶寒之证者,盖因表虚热达于表而伤表气,所谓卫虚则恶风,营虚则恶寒耳,非伤风恶风,伤寒恶寒也。舍斯道之奥,宝斯道之粗,安望其术之神良也!余年十五志医术,逮今十有八稔,惧辱医名,蚤夜遑遑,惟经论是,不敢自是,之方,犹弗达也。